当前所在位置: 巧兔教学 > 生活常识 >

五谷是哪五种粮食(五谷杂粮是哪5种)

发布时间:2022-09-08 00:13 作者:观复文化 点击: 【 字体:

五谷是哪五种粮食(五谷杂粮是哪5种)?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我们为什么要分清五谷?,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观复文化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五谷是哪五种粮食(五谷杂粮是哪5种)1

在撒贝宁主持的电视公开课《开讲啦》中,一位观众的提问引起不少人关注。他向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描述了自己的状态和疑问:不知道分清五谷有什么意义?


樊志民馆长开玩笑说:有一个办法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五谷的意义,今天中午别吃饭,到下午还说感觉不到意义的时候,晚上继续别吃饭,到明天早上再问问自己有没有感觉到意义。


玩笑过后,樊馆长继续道:“我们可以不知农,不事农,但是所有的人不要轻农。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们每年的一号文件永远是和农业有关的,这样一个理念,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一个伟大的理念,叫农为政首。”这一回答引发无数观众共鸣并冲上热搜。

现代日常生活中,和这位观众一样分不清五谷,也不明白分清了又有什么意义的人其实有很多,樊馆长表示,“从事农业研究以外的人,得有九成都搞不清”。


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太习以为常了。当一样东西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时,我们通常是浑然不觉,就像阳光、空气、土地,五谷也是这样的存在。


就拿一碗面来说,我们吃进肚子里的时候,很难想象小麦这种作物,5000多年前从遥远的西亚进入中国新疆,3500多年前再从新疆进入中国内地,经历了数代人的传递,才有了我们眼前的这碗面。


意义都是从了解开始。一碗面的意义、五谷的意义、农业的意义、甚至中华文明的意义,其实都可以从分清五谷开始。


主粮五谷

五谷是个广义概念,在古代特别指下面五种粮食作物:黍(shǔ)、稷(jì)、菽(shū)、麦、稻。黍、稷、菽这些字看起来陌生,其实离我们很近。


黍即黄米,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先民逐渐走出渔猎生活,在黄河流域附近定居,开始了这种农作物的种植。时空跨越了一万年后的今天,它在张家口以北地区仍是人们的主粮之一。

稷指小米。我们熟悉的唐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的粟就是稷、小米,在中国第一部农书——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小米的种类多达86种,是当时绝对意义上的主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前期。

麦即我们今天餐桌上最常见的面食,原产西亚,大约春秋时期通过西域、河湟地区传入中原,到关中地区后,它找到了最佳归宿地,其品质大大超过了原生地。


在西亚,麦子为春小麦,春播秋收。而关中的麦子为冬小麦,秋播夏收,生长周期更长,饱满地吸收了四季精华,因此口感更好。

菽为豆类的总称。在唐以前,无论南北方,粮食都是以粒食为主,没有磨的过程。直到石磨盘的广泛应用,令两种粮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小麦地位上升,豆类地位下降。


石磨盘加工的小麦,发展出精细化的面食,这对北方影响非常巨大,饮食方式上开始和南方有了明显的区分。并导致豆类逐渐由主食变为豆腐、豆芽等副食,以至于近古时期,它被排列在了五谷中的最后一位。

和西域传进来的小麦不同,水稻是土生土长的主粮。它在唐朝安史之乱后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边界拓宽。


当时北方的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人口大量南下。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中原先进的农业技术,令南方的农业得以充分开发,南方因稻成为富庶的代名词,人们用“苏湖熟天下足”形容江南一带,用“湖广熟天下足”形容长江中游一带等。南稻北麦的局面自此形成,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五谷的智慧

五谷种植、农事生产可以说是一项最为磨练人耐性的工作,种子撒下去,要经过漫长的等待,精心的照料,你绝不能心急,一旦拔苗助长,隔天它就会死掉。就是在这样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农民们逐渐总结出非常理性的判断。


在《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一说。大意是种植农作物要顺应天时,考量地利,就可以花很少的力气而获得最大的成功,如果任意操作,违反规律,将徒劳而一无所获。


在《吕氏春秋·审时》中有“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一说。意思是农作物的生长是在天、地、人共同作用下完成的结果,地生万物,天养万物,人则起到组织管理照料的作用。


不难从中体会到古人应对世界的方式,因地制宜,天人合一,并且从未把自己当做可以征服和改造世界的角色,这些从农业而来的理念,代代传承,注入到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构成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农业的智慧除了体现在文献中,还更加具体地体现在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的运用中。


随着经验和判断的不断累积,古人逐渐有了一套基于朴素的数学、几何学和天文学而生的历法,配合对粮食作物的了解,才会知道什么时令种什么,什么时令收什么。


又在物理学和工程学的成果——风车、水车、沟渠的助攻下,得以摆脱靠天吃饭的状态,不至于下雨太多涝死,不下雨旱死。这种智慧影响着古人的日常生活,也一直延续到现在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华文明延续的基础

由农而生的技术,总结的经验,形成的地域饮食文化,以及古人面对天地自然的世界观等,是一个农耕民族文明延续的原动力。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中华文明世界上唯一能持久延续发展的古老文明”。樊志民馆长认为,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在农业没有犯颠覆性的错误,这主要得益于我们的农业条件。


从益农的环境来看,四大文明中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其河流基本上是南北向,印度河和恒河虽然有一点倾斜,但考虑到南亚海拔上升得很快,相当于南北向河流。而中华大地上所有主要的河流,黑龙江、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基本上都是东西向的。河流的走向能够说明什么呢?

在樊志民看来,南北向的河流垂直于纬度,随着纬度的变化,上中下游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这在早期的历史中,会形成一些重大的矛盾和冲突,就有可能导致文明毁灭。


而东西向河流平行于纬度,在这样一个流域中,上中下游是同一个农业类型,比如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都是小麦地带,从上海到四川都是稻米地带,这构成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基本农区。


同一类型农业区域面积的最大化,令中华文明的耐受力很强,北方歉收,南方则丰收,不会因为一场灾异而彻底毁灭。

在很多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环境中,日常受到的影响中,我们日益形成了这样一种认识:大家正处于工业信息化爆发的大时代,农业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农业是保守的、滞后的,能否分清五谷自然好像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但我们换个角度想一下,作为一个个体,其实可以没有手机,可以没有电,可以没有汽车,甚至可以没有房子,但永远不能没有粮食。一顿不吃饭可以,却不能两顿、三顿都不吃饭。


当我们饿肚子时,就会明白农业对我们而言是多么重要,古老的黍、稷、菽、麦、稻是多么伟大,培育它们的古人是多么智慧,以及通过丝路、海路进出的其他谷物、瓜果、蔬菜的传播是一个多么开放的过程。


也许我们可以不知道五谷是哪五谷,但一定不能轻慢我们的农民,不能浪费每一粒粮食,一粥一饭,都当思来之不易。


参考资料:

《开讲啦:中华五千年文明不断的密码是什么?》

樊志民《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农业》

樊志民《中华饮食文化》

五谷是哪五种粮食(五谷杂粮是哪5种)2

前言

穇子:被誉为“禾中人参”,种植上千年,被玉米取代后销声匿迹了

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更多的人会为了身体健康,喜欢偶尔吃一些杂粮,这样不仅能改善口味,而且关键的一点是杂粮的营养也不低,偶尔吃一下还能均衡营养。

而在过去,因为粮食的产量都不高,为了填饱肚子,老百姓就要吃各种杂粮来充饥,这个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人吃五谷杂粮”。

那你知道在以前我国都有哪些杂粮呢?

其实我国粮食的种类还是非常丰富的,像高粱、大豆、玉米、藜麦、小米等。这些在现在也常被提起,而有一种杂粮却逐渐被人遗忘了,很多人都没有吃过,甚至还有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没有听说过它。

它就是我国古老的粮食作物——穇子。

穇子的简介

穇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粮食作物了,虽然它的故乡在遥远的非洲,但是在我国栽种和食用历史悠久,迄今已经有超2000年的历史了。在民间多叫它龙爪粟、龙爪稷、鸡爪粟、雁爪稗、鸭爪稗、鸭距粟等。

穇子长得确实不怎么像粮食,不认识它的人会误认成这是一种杂草。穇子是禾本科穇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它的茎干直立,但是植株不高,一般也就是35-100CM,并且分枝也较多。

叶子是线性的长条,到了5-8月份会开出穗状花序,并且是生长在茎干的顶端。而果实是近球形的,但是却很细小,表明还是皱缩的。

这种粮食作物生命力非常的顽强,具有很强的耐干旱、耐贫瘠的能力,在干旱和半干旱的热带地区也有广泛分布。

其中印度就是穇子的种植国,它的产量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高粱。而在我国目前仅有西南部分省份少量栽种了。

穇子的价值参考

穇子在我国曾经发挥了只要的作用,当时因为粮食的产量低,经常遇到粮食不够吃的情况,所以南北方都有种植穇子,把它当成“备用粮”来充饥。

作为一种古老的粮食作物,穇子在我国的饮食文化中,也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民间还被称之为“顶饱神器”,只要吃上小小的一把,就能大半天不饿,也就是说这种粮食非常的扛饿。

在以前有一种叫做“穇子粑粑”的小吃,就是家家户户经常吃的一种食物,现在很多的50后、60后在小时候也应该吃过。

这也是穇子最常见的吃法,而且它不光是可以当粮食吃,而且还常被用来酿酒,也就是“穇子酒”,在当时粮食很金贵,多数人所喝的酒就是穇子酒。

原因是穇子对生长的环境不挑剔,但是在一些贫瘠的土地种植。同时它有很好的耐干旱、抗病性强,种植以后无需施肥、浇水,更不需要喷洒农药,可以说种下不用管,所以老百姓也爱种植。

别看穇子是一种粗粮,但是它却有着“黑珍珠”、“五谷之神”的美称,民间还把它称为“禾中人参”,这一切美誉的获得,主要是因为穇子的营养很丰富,全面。

穇子长得不起眼,可是营养方面确实非常突出,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有锶、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常吃不仅对身体有好处,关键一点是它还很扛饿。

在当时的粮食本来就不多,能吃饱就是最大的幸福,而穇子非常的“粗糙”,很不好消化,只要吃上一小把就能饱半天,非常的扛饿。在当时许多“劳力”在干重体力活前,都很喜欢先吃上一把穇子。

除此以外穇子还可以用来制作麦芽糖、磨成粉制作成为面条,熬煮吃等,吃法非常的多样。

被玉米取代后销声匿迹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西南、西北和华南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穇子这种作物,笔者记得小时候村里也有人种植它,直到最近几十年才销声匿迹了。

穇子如今很少人种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清朝以后,玉米开始受重视了。很多地方都在推广种植玉米,它的产量比穇子高,口感也要比穇子优秀,所以逐渐就取代了穇子。

再加上还有红薯、木薯等作物,穇子就不怎么像之前那样受重视了。

当然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那就是穇子的口感实在是“太粗”了。穇子虽然种植简单,基本不挑生长的环境,可是这种粮食作物的口感真不好,吃过一次不愿再吃第二次。

在我老家这边还有着“不到高山不知道平地,不吃穇子粑粑不知道粗细。”的老谚语,说的就是穇子是众多粮食中最难下咽的一种。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穇子的产量不高,种一亩地也就能收一百来斤,农民也就不愿意种植了。

现在别说是吃过穇子了,有些人连“穇子”这个字怎么念都未必知道。

结束语

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部分地区,一些农民也发现了商机,那就是现在的人都很注重健康和养生,在饮食选择上更加偏向于杂粮。

于是就有些农民反其道而行之,种植穇子,把它当成粗粮,或者是加工成为穇子酒、穇子粉和穇子粑粑来销售,在市面上还很受欢迎,毕竟它的营养丰富,“禾中人参”也不是随便叫的。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穇子还能入药。并且它和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不同,它是存放的时间越长,就越有价值。尤其是放置5年以上,它就是一种非常滋补又实用的中药 ,并且在市面上有钱也未必买得到。

各位朋友们,你们吃过穇子吗?当地还有人种植吗?如果你家也有种植穇子,一时之间又吃不完,大家可不要担心,晒干密封好了,存起来放上七八年也没问题,而且是越陈越值钱,但是要隔段时间拿出来晒一晒,免得长虫子了。

五谷是哪五种粮食(五谷杂粮是哪5种)3

在农村有这样一句老话叫:四体不勤,不识五谷,六畜不分!这是用来嘲讽那些生性懒惰和没有学问的人,他们连简单的五谷杂粮,常见的家畜都不认识!

别说是以前,就算是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也是五谷不分,不信大可以问问自己身边的人,有几个能说出”五谷“是哪五谷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五谷“到底是什么!

其实我们要分清五谷到底是哪五谷,大可以去百度一看,因为百科介绍的详细了,无论是名称的由来,历史渊源都有介绍,但社会发展到现代,五谷的说法也有了新的改变,因为五谷在古代有不同的说法,主要的两种:

一种是指稻、黍、稷、麦、菽!

一种是指麻、黍、稷、麦、菽

科学发展到了现代,五谷其实可以说的是粮食作物的总称了。现在五谷杂粮包括:稻米、小米、糙米、玉米、灿米、糯米、薏米、黑米、红米、大豆、红豆、绿豆、黑豆、荞麦、燕麦、小麦、高粱、地瓜等等,统称为五谷杂粮!

那么我们大体就可以知道,现在的五谷指的是:稻谷、麦子、大豆、玉米、薯类这五种类型,我们叫它新的五谷杂粮

看完是不是有个大体的了解,再也不怕人家笑你“五谷不分了”

写作不容易,看过的给个赞,关注我带你了解更多有趣的农村故事

阅读全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