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以前的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
发布时间:2022-09-08 00:11 作者:人王话史 点击: 【 字体:大 中 小 】
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以前的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如果你对这个不了解,来看看!
秀才、举人、进士,分别对应当代哪些群体?本科连秀才都算不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人王话史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以前的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1
自打隋唐开科举以来,古代的读书人总算有一条跻身仕途的康庄大道,科考中的身份也成了老百姓生活中津津乐道的话题,秀才、举人、进士,包括探花、榜眼、状元,这些都是古代百姓眼中高高在上的人物。而科举中的这些群体,真的有那么高不可攀吗?咱们不妨把这些群体放到现代社会中在类比一下,或许能有更直观的认识。一般来说,秀才、举人、进士,这三个群体最具代表性,咱们只聊这三类人。
首先看进士,进士又称天子门生,顾名思义,当朝的皇帝是他们的主考官,这一殊荣将他们与其他考生区别开来。既然是皇帝的门生,自然也是朝廷着力培养的后起之秀,当官肯定不在话下,再次也能到地方上深造,运气好的便能进入中央,成为皇帝身边的幕僚,一开始官阶可能不高,但胜在能在御前行走,升迁的速度自然要比下放的进士要快的多。历史上每一科的进士大多能出一位流芳千古抑或遗臭万年之人,可见这群人之优秀。
再说这举人,进士是全国范围内的佼佼者,举人在区域上比进士低了一个等级,举人是省一级的胜利者,咱们可以把士当做每个省的高考状元,举人差不多算每个地级市的高考状元。当然这是按考试级别算,但实际上举人的地位要远胜过地级市高考状元。举人在其所在地享有许多政治特权,比如说免役免税,见到地方官不用行跪礼等等,到了举人这个层面,想成了国家的人了,政府赋予的特权很容易转化成实际利益,比如说地主老爷们把田地挂靠在举人老爷名下,地主老爷免了赋税,举人老爷也有分润。利用这些特权,举人实际上就成了体制内的人,即便没有实际官职,也由国家供养。
最后说说秀才。秀才到举人这一步是最难的,也是古代读书人最基本的梦想,因为考中秀才并不能带来实际利益,真正带来利益的特权在举人这个层面。但是大伙也不能看轻了秀才这个群体,就录取比例来说,秀才的淘汰率可以现在的本科生高多了。差不多到了硕士的级别。举人有点类似现在公务员,由国家供养,部分举人没有官职但不影响吃皇粮。秀才就好像没找到工作的研究生,进士则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拔尖的那么一小撮人,前途不可限量。
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以前的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2
俗话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科举制度确立以来,无数寒门学子都希望通过读圣贤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科举制度中设置了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这样的晋升门槛,能够从莘莘学子中鲤跃龙门的都毫无疑问是佼佼者。
而在《儒林外史》中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位疯魔的读书人——范进,他在得知自己中了举人之后居然一度发疯了。我们不禁要问,“举人”在今天是个什么职务呢?当我们对举人这个身份有所了解后就不难理解范进为什么会发疯了。如果范进把举人的位子给你,或许你更疯狂。
考中举人,享有特权
相比于秦汉时期广泛存在的贵族世袭官位的情况,隋唐时期产生并发展完善的科举制度则给予了广大底层民众阶层跃迁的机会和可能。为了出人头地,数不胜数的读书人皓首穷经,只为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科举制度下,一般的读书人无论出身如何,通过县里的童生试则可以成为秀才,秀才通过乡试则成为举人,而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贡士一般不淘汰人,只是通过殿试来确定名次高低,也就是最后的进士名次。
由此可见,举人的身份高于秀才,却又低于进士,算是科举制度筛选出来的中等人才,那么举人会拥有哪些普通人没有的权力呢?要知道,古代人普遍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皇帝也希望通过科举制度来挑选人才当官处理政务,因此自然会在待遇上给予激励。
一般的读书人考中秀才就可以得到一部分特权,比如见到地方官只需要行学生礼,而不需要下跪,朝廷还会定期资助一些钱粮鼓励秀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而举人除了有秀才的待遇以外,还享有不用缴纳税赋的权利。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中,朝廷的主要赋税来源就是田税和人头税,而成了举人的读书人则可以依法免交。这样一来,当地的豪强地主就会来巴结举人,把自己的土地划到举人的名下来减免赋税。范进中举不久后,当地的土财主登门拜访就是为了这一点。
也就是说,由于免除赋税这项特权,举人在地主老财们看来简直就是一位财神爷,对他巴结奉承都是在所难免的,而举人也可以从中获利,改变自己贫困的家境,像范进一样收下地主的礼物更被视为理所当然。
明清时期,可以做官
按照最初的科举制度设置来看,举人虽然握有比秀才更多的特权,但也只是相当于官员的后备力量,要再考上进士才能真正进入官场,当官办事。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官员的等级品阶划分得越来越明细,而进士的录取名额却没有增加多少,像一些地方上的芝麻绿豆官也找不到足够的进士出任,这就给了举人们机会。
明清时期,举人们开始有了直接当官的资格。考中举人的士子当然可以继续向上冲击考进士,但如果在多次折戟后心灰意冷了,也可以放弃继续考试,参加由吏部主办的“大挑”,通过遴选后就可以直接当官了。
只不过,“大挑”原本就是为了弥补低层官员不够人手的情况,进士一般授予的官职品阶都比较高,大约七品起步,而举人能在“大挑”中得到的官职品阶则非常低,八九品已经算是比较好的官职了,更多的举人第一次分配得到的官职甚至没有品阶。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相比于科举考试是考读书人的真才实学,“大挑”则主要是看举人的容颜相貌,颜值高的更容易分配到好的官职。尽管如此,为了谋得一官半职,还是有很多举人对“大挑”趋之若鹜。
出路不佳,也有例外
通过“大挑”进入官场的举人,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方面,他们的官职和地位都比不上通关后当官的进士,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算是有了一官半职,比起无权无势的平民老百姓还是要强得多了。
这些举人能够担任的官职都是一些地方上的芝麻绿豆官,比如说地位比县太爷还低的管当地童生的教谕、管牢房囚犯的典狱等等。除了起点不高,他们当官以后的出路跟进士们相比也是望尘莫及。
进士在进入官场后,会得到自己的同榜好友、改卷老师的鼎力相助,七品官起步的他们优秀且幸运的话,往往能做到一二品的大员,时运不济的进士退休前再怎么样也能混到四五品。而举人则由于在官场上缺乏往往缺乏助力,能混到七品退休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了。
当然,正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举人直接当官往往出路不佳的情况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明朝的著名清官海瑞就是举人出身,最后也做到了两三品的位置。而被誉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也是举人出身,最后也身居高位,做出了一番事业。
这是因为,能进入官场的读书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算是“天子门生”,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性。相比于永世不能出头的普通人,成为举人的读书人无论是继续考取进士还是选择直接当官,都算是前途光明的。
小结
在科举制度下被挑选出来的举人,某种意义上已经拥有了平民百姓无法企及的资源和机会,相当于今天的高级储备人才,比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公务员还要厉害得多。正因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潦倒半生的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了举人之后直接发疯了。
话说回来,在巨大的名利诱惑之下,一般人一时之间克制不住自己是很正常的。而在科举制度盛行的一千多年间,既使得许多醉心名利的读书人逐渐迷失了自己,也不乏许多意志坚定的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出任高位,造福大众。可以说,用于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更像是一把双刃剑。
参考资料:《儒林外史》、《中国科举制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以前的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3
科举虽然已经消失了,但是科举的影响却依然不可磨灭。
我们习惯于把那些考的好的,学的好的学生说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说,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那些秀才,举人等等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难度有多大。
孔乙己花了一辈子连个秀才都没捞到,范进中举和中秀才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些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每个朝代的科举制度虽是大同小异,也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为了方便,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我们最后一个王朝,清代的科举故事。
当个秀才有多难?
当个秀才有多难?
首先我们要知道秀才是什么?秀才是参加院试成功之后,摘掉童生帽子的读书人。童生并不是按照年龄来的,它主要是看你有没有取得秀才的资格,如果没有,那你七老八十也还是个童生。
那么考秀才有多难呢?按照清朝的记录,院试每年其实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两次,在一个人口大县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录取名额,然后接着递减,最少的县只有十几个人。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读书人,在全县那么多人面前考进前三十、四十名。
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你们能吗?
再举个例子吧,从小就不怎么聪明的曾国藩,他有个爸爸叫曾麟书,也是不太聪明的人,并且根据曾国藩后来“积苦力学”的描述,他的父亲一直都是深埋诗书之中,但是一直都考不中,连续考了17次之后,到他43岁那年才中了一个秀才,比他儿子中秀才的还要晚二十多年。
曾国藩
这其中的艰难,我们应该是可以想见的。
尽管考秀才已经非常难得,但是却也没有入仕的资格,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做官的资格,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秀才这个身份也是有它的好处的。比如见到县官不需要下跪,比如我们著名的海瑞先生,就因为不跪被称为“笔架山”,还能去当时的机关学校,比如县学之类的,最大的好处是免了徭役,也就是不需要随便拉去做苦力了。
中了秀才的人一般会继续考试,就像曾国藩的父亲一样,如果实在中不了,也只能去私塾当个教书先生什么什么的,维持生活还是相当容易的。
海瑞先生
三年一次的乡试
你考个秀才都已经这么难了,更别说考中举人了,这也很难怪范进考中举人之后的欣喜若狂。举人和秀才已经大不一样了,相当于考中了公务员了,不仅可以出仕为官,尽管要等吏部的分配,但总是还是有机会的,一般可以分配到七八品的小官。
如果说秀才还只是一个普通人,举人已经是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治理得人物了,左宗棠就是一个举人出生,却也凭着他的才华,在之后收复新疆,打击叛军,乃至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这也可以理解范进本人的中举之后欣喜若狂的表现了。
但是考中举人和考中秀才之间的差距更不是一般的大。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这种考试基本上每三年举办一次,在每年的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能参加乡试的秀才又不同于上文的秀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只有那些在各州各县举办的科考中达到一定合格线的秀才们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的可怕。根据清朝的规定,各省举人的名额只按照各省的教育水平的高低,还有人口的多少进行分配,有的时候也看纳税的多少。
但是这种也是很有限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北招人,直隶地区,也就是天子脚下是每三年只录取120人,当时的江南省,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一带,也只有120个名额,这还算是多的,像当时的贵州、陕甘一带,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名额。
如此难度,我想也是可想而知了。
总是被忽略的贡士
贡士就是参加了中央礼部考试也就是会试之后取得参加殿试资格的考生,贡士的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会元。可以这么说,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但是考过贡士,参加殿试,依旧是最后一道关卡。
会试一般在乡试过后的来年开春举行,所以也被称为“春闱”。会试的录取率往往是最低的,因为会试竞争的是那些各届会试中失败的举人,人家等了三年又三年,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既有可能是上一届落榜的考生,也有可能是30年前落榜的考生,考的时间往往比你的岁数都要大。
尽管清王朝为了笼络天下读书人,还会在一定的庆典中宣布开恩科,也就是再给一次会试的机会,但是根据查询,在清朝267年的历史里,恩科也只开了5次,基本上是少得可怜。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残酷性,有句俗语叫“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你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所以根本很少出现电视剧里那些年轻才俊鱼贯而入,风华正茂参加会试的场景,很有可能是一大群老头子陪着考你,作为你的同年。
请问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信心?清朝在267年中一共只考了112次会试,登记在册的进士人数只有26849人,哪怕是从废除科举制度的1906年开始,平均下来每年也只录取一百多人,你看看现在的本一率,都没有这么低过。
而我们现在考上一本的人数,也是很少而已。
但是这一关过去了,你也就稳了,因为当你考到贡士之后就不会再刷人了,但还是要排个名次,进士的资格你是稳了的,只要你不搞出像唐伯虎那样的幺蛾子,往往是没有大问题的。
此时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便成了所有贡士的追求。如不是一甲,也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和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但是往往你混到了三甲,也会在同僚里面抬不起头来,就像曾国藩,因为这个三甲出身,一直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此例的还有很多人,尽管他们最后官至将相,却也还是深深的以此为憾。
终于成了“老爷”了
你受的读书的苦,在你考上进士之后,也就算告一段落了。当你走过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后,当你经历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身份之后,你已经成为了古代帝国庞大但又占比很小的官僚阶层中的一份子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官场上好好混下去了,但是无论混的多差,哪怕是被罢官,你著书立说,广收学生,比如顾宪成,照样有一大群人的追随。
进士的发展也是旱涝保收的,当年明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你是举人当的官,哪怕你十年来老天爷眷顾,干得很好,你也很难混到中央那个级别。
而如果你是进士,一般都直接进中央后备人才储存部翰林院报道,哪怕是后来外放,最起码也是个知县,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县委书记起步,混的好的更不用说,起步就是县局级别,前途更是无可限量,像曾国藩、李鸿章就都是普通的进士干到了正国级,张之洞学历最高,是慈禧亲点的探花郎,有的时候还混得没有他们风光,少一点中央大员的风范。
凡此种种,你还轻视那些被你嗤之以鼻的书呆子吗?
文/枕猫

猜你喜欢

如何用狗9直播(狗是用一只还是一条)


喜悦如何用神态描写(喜悦动作描写的句子)


如何用驴组词语(驴组词成语)


如何用树枝做梯子(怎么用纸板做梯子)


如何用海蓝之谜护肤(海蓝之谜护肤品使用顺序)


硫化镁外敷如何用(外敷硫酸镁)


如何用日语注音打字(怎么用日语打字)


如何用艾草水驱蚊(艾草有没有驱蚊的效果)


哈尔滨失业险如何用(哈尔滨失业保险金每月多少钱)


如何用日语表示母亲(妈妈我爱你用日语怎么说)
